为何坐飞机会增加中耳炎发生率?南京耳鼻喉科医生解答
很多人在乘坐飞机时会出现耳闷、耳痛,甚至诱发中耳炎,这一现象与中耳压力调节机制及飞机飞行中的气压变化密切相关。尤其本身存在上呼吸道感染(如感冒、
鼻炎)时,风险会显著升高。以下从生理机制、风险叠加因素、实用应对方法三方面详细说明,帮助理解并预防这一问题。
一、核心原理:中耳压力平衡与飞机气压变化的冲突
要理解飞机与中耳炎的关联,首先需明确中耳的生理结构与压力调节逻辑:
(一)中耳的“压力平衡系统”
中耳是位于外耳道鼓膜内侧的含气腔室,通过咽鼓管(连接中耳与鼻咽部的狭窄通道)与外界间接相通,其核心功能之一是“维持中耳压力与外界大气压平衡”:
正常状态下,咽鼓管处于闭合状态,仅在张口、吞咽、打呵欠、咀嚼等动作时短暂开放——此时外界空气可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,或中耳内多余气体排出,从而让中耳压力与外界保持一致,避免鼓膜受压力差挤压。
例如:我们在电梯快速升降、爬山时偶尔出现耳闷,吞咽口水后症状缓解,就是咽鼓管开放调节压力的结果。
(二)飞机飞行中的“气压骤变”:压力调节的“挑战时刻”
飞机飞行过程中,尤其是起飞上升和降落下降阶段,机舱内气压会随海拔变化快速波动(下降阶段气压变化更剧烈,对中耳的影响也更大),此时中耳压力调节容易“跟不上节奏”,具体过程如下:
起飞上升阶段:外界大气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,机舱内气压同步下降。此时中耳内的气压相对较高,若咽鼓管能正常开放,中耳内多余气体可顺利排出,压力快速平衡,一般不会出现明显不适。
降落下降阶段:外界大气压随海拔降低而升高,机舱内气压快速上升。此时需要外界空气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,以平衡中耳与外界的压力差。但咽鼓管的结构特点(“单向开放”倾向,即从鼻咽部向中耳开放较难)导致:下降时空气进入中耳的阻力更大,若咽鼓管开放不及时或不充分,中耳内会形成“负压”(压力低于外界)。
压力差的危害:中耳负压会导致鼓膜向内凹陷,引发耳闷、耳胀、轻微疼痛;若负压持续存在,中耳黏膜会因压力刺激出现充血、水肿,甚至分泌液体(类似分泌性中耳炎的病理改变);若本身中耳已有炎症或咽鼓管功能不佳,负压会进一步加重黏膜损伤,诱发或加重中耳炎。